共建青山现代化——中国助力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发布时间:2025-10-21 10:35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一场开发与保护的深刻变革,不仅改善了中国山水面貌,而且跨越山海,引起世界共鸣。 “绿色是这个时代的底色”、“我们要共同推进生态友好型现代化”。 “十四五”期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新时代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人民安居乐业的绿色发展道路。它不仅建设中国美丽家园,也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探索绿水青山国家共同现代化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美丽的中国,那是用绿色书写的,云景孤鸿齐飞,秋水与天同色。杭州西溪湿地的夜晚是美妙的。在杭州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至今仍保留着10多平方米的湿地。这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效益,每年的旅游收入也充分证明“活水青山就是千金难买”。截污清淤、工厂修复、机构搬迁、开发新能源……杭州的“蝴蝶转型”是多年持续努力的结果。今年9月,杭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与自然共生模范城市”称号。 2025年2月26日,一艘游轮驶过杭州西溪湿地一片盛开的梅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拍下了中国多地上演的一幕幕绿色欢乐的场景。到2024年底,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沙防护带工程将竣工。这条“绿领巾”不仅是不仅可以实现生态壮举,还可以通过推动沙产业发展、优化农业环境、创造就业机会,为南疆发展注入新活力。内蒙古鄂尔多斯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乘“风”、追“光”的特色道路,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最重要的是简单,省力才是素思。得益于减碳减排、绿色扩张和增长的协同推进,“十四五”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6.3%,晴天数比例达到87.2%;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佛的比率其余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这是2025年10月17日拍摄的重庆开州区汉丰湖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豪 摄:“地球卫士奖”、“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湿地城市”……“十四五”期间,中国在环境生态领域接连斩获国际奖项,这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鲜明例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负责人玛蒂娜·奥托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文明理念,符合中国的经济文明理念。今天的发展主题。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提供了范例。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中国绿色发展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原因,包括经济和生态。中国已经向世界证明,不仅有利于环境,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福祉。跨越千山万水,中国正在为中国的计划贡献力量。在乌兹别克斯坦广阔的田野里,节水灌溉的绿色根系正在悄然扩展;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山顶,绿色风力与野马和谐相处;中俄边境的东北虎栖息地相连,老虎经常“跨境旅行”;斐济牛羊吃中国进口菌类,解决旱季饲料短缺问题……近年来,中国采取多元化发展以务实行动与全球伙伴共同描绘充满科技活力的生态文明图景。灌溉灌溉、光伏扬水、沉沙电网……这些在新疆沙漠中证明有效的技术在撒哈拉沙漠中同样有效。中非绿色科技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毛里塔尼亚协调员图拉德·迈杜表示,中国专家团队不是“为我们做”,而是“和我们一起做”,一边发展一边培训,让当地年轻人掌握技能。 “这确实是可持续的。” “作为一名来自毛里塔尼亚的环保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的是,中国的生态治理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迈杜表示,中国用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人与自然共存是可能的。它是中非科技中央公园的一角,位于 Bir barka i 村毛里塔尼亚西部特拉扎区,拍摄于2025年5月22日。新华社记者 斯源 摄 “我们必须支持各国发展采取可持续生产和环境、适当文明、人与自然共存。”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G20峰会-19G20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求之一。这种现代化范式为解决工业革命以来传统人类发展模式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在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渔民加藤穆萨曾经因水质恶化、过度拥挤等问题而艰难生存。中国科研机构与当地交通研究院的合作改变了他的一生。 “专家们来自水产研究所正在使用中国专家提供的设备和科学培训来教我们如何观察水温和藻类生长,所有这些都会影响鱼类种群的分布。过去我们只能靠运气,但现在我们用科学来养鱼。”穆萨指着湖面说道。2025年4月3日,肯尼亚基苏木,渔民统治着维多利亚湖。新华社摄 致力于维多利亚湖保护的坦桑尼亚学者利亚森·卡甘加告诉记者,中国加强了对该河的综合治理 “十四五”期间的流域生态修复,如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这些经验已通过中非合作项目推广到非洲大湖地区。 “中国专家分享了维多利亚湖地区的水质监测、数据建模和生物质生产。环境修复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科技控水”的力量。 “生态治理,坚持多边主义。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强行动者和重要贡献者。”到203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峰值减少7%-10%,并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超过30%,到2020年风电、太阳能装机总量将达到6倍以上……”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新一届气候变化时刻峰会视频讲话中郑重宣告,中国新一轮国家贡献将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公平正义体系注入新动能。 双赢-双赢-双赢-双赢-双赢-双赢。 2025年7月3日,当地村民在厂区之间的土地上劳作。贵州金源磨站农业光伏电站的光伏板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表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令人印象深刻。贡献全球四分之一的绿色新能源面积,坚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合作伙伴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理解。村民们庆祝中国企业承建的农村离网太阳能电站正式开业。解决发展和生态问题。 ”埃及生态学家、全球环境基金顾问马格迪·阿拉姆表示。建设清洁美丽的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将用坚定的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感和愿景,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向构建陆地生命共同体的目标奋进,共同谱写人与自然互联互通的现代新篇章。参与记者:司源、华红利、褚毅、严玉静、张玉良、杜哲宇、董秀珠、姚冰 统筹:黄坤、张家伟、葛陈、罗国芳、彭谦、刘曲 新华社国际部出品 编辑:舒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