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之声】看春雨滋润新苗
发布时间:2025-11-17 10:18
近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第二期设立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第一期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成长。这场“春雨”政策来得正是时候。这不仅是国家级母基金的扩张,也是对“早、小、穷、新”的适时投资,让更多中小企业创业破土动工、开始成长。为什么下雨?大多数现代水都来自“当地人”。到2024年,中小企业自主开发的有效发明专利比例达到75.3%。中小企业占MGA专利的70%以上,证明它们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支持它们将为国家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我国企业化还不到3年,“死亡之谷”依然陡峭。社会资本的注入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具有诸多战略价值。社会资本不仅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还提供技术指导、市场资源等增值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保持行业健康发展需要新的力量。目前,我国培育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60万家,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7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比重为3.5%,贡献了13.7%收入,是稳补链条的生力军。遗憾的是,仍有不少中小企业卡在首套设备、首轮融资、第一批订单这三道坎上。社会资本是“赏小畏早”。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初创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三大特点。这与传统基金追求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本质背道而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使得投资者很难准确评估项目的技术价值和市场前景。此外,退出机制不完善、专业创投人才缺乏、中长期耐心资金不足等结构性问题都制约了社会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如何让“春雨”政策更好滋养企业“新苗”?第一阶段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需要确定发力重点,做到精准定位。阶段必须是“早”。要围绕“早投入、小投入”,针对企业从研究技术开发到市场验证的主要阶段,解决初创期资金缺口问题。要让社会资本真正向初创期、种子期企业倾斜,解决企业从0到1的“死亡之谷”问题,投资方向一定要“准”。要严格遵循“硬科技投入”,聚焦具有创新技术关键能力的领域和符合国家战略方向,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方法就是“活”。对早期、小型科技投资机构实施多元化监管,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延长评价周期,增强风险承受能力。既要充分发挥母基金的杠杆效应,又要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工具,畅通资本退出渠道,扩大耐心资本规模。中小企业好了,中国经济就能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第二期的实施,为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第一阶段吹响了新的号角。只要我们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服务保障,让资本“雨点”精准落下更多初创中小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本文来源:日报 作者:司雅慧敏) 编辑:聂越